為什么玻璃中會有小氣泡?
玻璃中的小氣泡
氣泡是玻璃中存在的最普通也最難解決的缺陷,在坩堝爐中尤為突出,如何判斷和認識氣泡,對消除氣泡十分重要。
氣泡的類型在一般的玻璃中分三類
第一類是澄清氣泡,是在初熔及澄清之后殘余在玻璃中的氣泡;
第二類是再生氣泡(即二次氣泡),是玻璃熔體中大體已不存在氣泡,但在某一時間又從玻璃中析出所分解的氣體而形成的氣泡;
第三類是些夾雜的氣態、液態或固體異物,它們是空氣泡、工作氣泡、鐵質氣泡、污染氣泡等。
值得眾多企業注意的是第三類氣泡,在生產中由于工藝操作不規范,往往人為地制造了氣泡。
澄清氣泡 1.由于化學澄清劑不足:如加入的多價氧化物澄清劑量少,玻璃中沒有足夠的氣體產生,所以不能將玻璃中產生的微小氣泡帶動上升到液面后消失。 再生氣泡 配合料氣體雖然在初熔以前大部分排出或在初熔及澄清階段析出,但溶解在熔體的氣體是不能夠完全除去的。 由于液體中過飽和氣體(氧化澄清劑量過大)或過還原吸入氣體或料液變熱,或機械作用以及電化學原因,均可再生氣泡(或重沸氣泡)。在配合料中如果一味地增加澄清劑的加入量就加大了重沸的傾向。 1.物理原因:溫度的差別改變了溶解度造成溶解氣體的濃度差,而機械由于振動、攪動,粗糙的表面促成了氣泡形成。 已經涼好的玻璃液再加熱到高于澄清時的溫度,便會出現重沸,使溶解吸收的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氣泡變熱后,分壓增大重新放出,集聚溢出。 2.化學原因:溶解度的變化和熔體的組成。玻璃的組成不同,相遇一處時就會導致溶解度急劇變化,最明顯的是出現了條紋層,仔細地看,在條紋經過的部分通常布滿了氣泡,而氣泡又使條紋層變形,形成無規則麻絲裹泡的現象。 由雜質產生的氣泡 由氣態雜質產生的氣泡 1.由周圍氣體造成的氣泡:如用煤油、乙炔加熱某部位時,已成型的玻璃到軟化點時,被吹動部分會裹入周圍的氣體或煙氣; 2.從耐火材料的氣孔中逸出的氣泡:耐火材料溶解在玻璃液中改變了玻璃液的成分,從而改變了氣體的溶解度。 固態或液態夾雜物造成的氣泡 1.在操作中,員工將料桿往地下咚,目的是為了除掉桿頭上的玻璃,但卻不注意桿頭上沾上灰土,桿頭的玻璃末敲凈,冷凝物、煙塵、鐵器、耐火土、灰塵等掉入玻璃液中。 2.多次纏裹料絲:如接觸窯爐氣氛中的煤煙、表面黏積的硝水或Na2SO4時,中間就會出現一層白蒙蒙的霧狀物,這其實是夾裹在中間的、反應或分解形成的許多微小氣泡。由于油霧、煤、油、蒸氣等煙氣中和塵埃中常含有大量的碳,直接與玻璃接觸同樣產生氣泡。 3.料絲造成的氣泡:取料時,料絲拉長往往流入玻璃液中產生氣泡,是由于料絲離開料液,溫度相對較低,并吸附周圍空氣。 4.頻繁地在同一處取料會造成料液疲勞,也就是在同一穴窩處取料,料液還未休息形成平面,又發生波動,出現的窩圈來回晃動將吸附在表面的氣體又埋裹在玻璃液中,不僅造成料泡上的條紋,根據氣體溶解度不一的原理,同樣會形成氣泡。